[誦經法器]
覺修宮為祈求國泰民安,人民生活富裕,每月固定舉行法會。惟誦經梵音,法音宣流,經典浩瀚,法器的名相繁瑣,一般信徒不曉得其意義,為了讓有心親炙梵唄者了解,特別將誦經時使用法器意義介紹如下:
鈴:材質為青銅、紫銅,有驚覺、歡喜、說法三義,鈴以供養佛聖,又稱振鈴。
大磬:用銅製造的盂形法物,置於神桌右側,法會、誦課時,由維那以棓棒擊鳴,引導唱誦的
   起落、快慢。
木魚:誦經時敲打的魚形木製法器,古稱魚鼓、魚板,在木頭中鑿空洞,扣之作聲,魚形係因
   魚的眼睛終日不閉,寓意修行者應以此為鑑,不敢稍有懈怠。
引磬:俗稱小手磬,碗狀,底部中央貫以紐,附木柄,用小鐵枹敲擊,誦經禮拜開始或結束時
   ,都要鳴引磬。
鐺子:用銅片製成,狀如圓盤,四邊鑿有小孔,置於銅製圓形架上,下按木柄,以小鎚敲擊。
   執鐺子時,名照面鐺子。
鉿子:又稱平胸鉿子,敲時左手托下鉿,右手提上鉿往下敲,必須音聲響亮,敲時兩鉿相合,
   雙手捧持,用二指與中指夾心,皆與胸平。
鐃鈸:大法會時用的法器,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的樂器,後來混合稱為鐃鈸。鐃有金鐃、銅鐃
   之分,銅鐃類似銅鈸,惟形狀稍小,由一個鈸構成,音較清澄,俗稱鐃。鈸又稱銅鈸,
   銅鈸由銅製成,呈圓盤形,中央部分凸起,圓的中心有小孔,可以用紐帶穿起來,使用
   時,依節拍擊鳴。

鼓:敲打的樂器,形狀及大小不一,可分為羯鼓、魚鼓、雲鼓、搖鼓、金鼓、石鼓、懸鼓,誦經
  與梵唄時常用的法器。
傳統寺廟大殿前的左右,各置鐘、鼓樓,分別安置鐘、鼓,稱左鐘右鼓,晨昏擊鐘敲鼓,警示修行者應勤勉精進,慎行放逸,稱為晨鐘暮鼓。
鐘:寺廟為報時、集眾而敲打的法器,依用途分為梵鐘與喚鐘:
  梵鐘又稱大鐘、撞鐘、鯨鐘,懸掛於鐘樓,是召集信眾,或做為晨昏報時之用。
  喚鐘又稱半鐘、小鐘,吊於寺廟大殿一隅,通告法會等行事即將開始,又稱行事鐘。

宮址: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40號(重慶北路交流道邊)
電話:[02]25928042/[02]25977463
傳真:[02]25991856
服務時間:早上6點至晚上9點 瀏覽人次:

此網站由
白花油公司 提供

Design by